其次,催生了中国公共学前教育机构。虽然,19世纪末外国教会在华开办的教会学前教育机构(如小孩察物学堂)并不能作为中国公共学前教育机构的肇端,但客观上冲击了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催生了中国公共学前教育机构。由于教会学校宣扬每个人都有上帝赋予的受教育的权利,打破了士大夫阶层对教育的垄断,教会学前教育扩大了中国平民儿童受教育的机会。为了应对教会学前教育的文化渗透,中国政府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办理相应的教育机构。因而,教会学前教育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学前公共教育的发展。
最后,教会学前教育机构较早就移植了欧美学前教育的课程和教法,并通过教会幼稚园和教会幼稚师范的毕业生对中国学前教育产生影响,从而对中国学前教育机构的课程和教法提供了借鉴。
(二)教会学前教育对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负面影响
世俗性、民主性、科学性、大众化和本土化等这些特征,是学前教育近代化的基本内涵。而教会学前教育中的一些基本方面与学前教育近代化背道而驰。一是教会学前教育浓厚的宗教性以及因此带来的保守性会对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科学性和开放性产生负面影响。二是教会学前教育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各种设备等,几乎没有任何改变,全部直接来源于外国,这无疑远离了中国的国情,造成中国学前教育外国化的倾向。三是教会学前教育机构在后期招收对象发生了改变,由主要招收贫民阶层的子女转向富有阶层的子女,由免费改为高额收费。如当时苏州景海幼师附属的幼稚园一学期的学费为一石四斗大米,另加点心费四斗大米。[33]这一现象又影响了中国自办的学前教育机构,纷纷抬高自己的入学门槛。这显然不利于中国学前教育的大众化。可以说,中国20世纪初期学前教育的“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在一定程度上根源于教会学前教育。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面对中国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及其提出的新要求,教会学前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