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语运动的开展,是白话文运动的发展和深化,对建设真正的“国语”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国语”建设的其他方面
在中国这样一个文言文占统治地位长达两千年的国度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20世纪30年代,要建设一种新的、现代的书面汉语形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书面汉语的现代化不仅只推倒文言便算成功,还要统一各地的土话,确立标准语,推广普通话,还要在意识内容方面做进一步的工作。因此,与推广大众语同行的是确立现代标准汉语的国语运动。
现代标准汉语,在五四时期叫“国语”。它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清末的国语统一运动是以北京话为标准;1906年,拼音文字的制定者朱文熊提出了“普通话”一词,民国初年,则采取双重标准,南北兼顾。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再规定以北京音为标准。20世纪初,“国语统一”的口号方始提出。晚清时制定《学堂章程》,规定“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从此拼音运动与国语统一运动步调一致,相互促进,但收效甚微。民国建立之后,标准话的基础方言成了有争议的问题。1913年,民国教育部召开读音统一会,到会会员44人,分为南北两派。南方会员坚持把传统音韵学中36字母里的13个浊音列入注音字母,北方会员却坚决反对。最后投票表决,南方派胜利,入声作为第五声进入了国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