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
原 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 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食。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读解心得
李零先生解释了子贡出此语的原因,说:“孔子死后,子贡有贤名,当时的流言,可能是抓住孔子的某些过失,攻其一点,不计其余。子贡挺身而出,替老师辩护。”君子处于高位,德行过失如日月照之可见,如果有过失那就端正态度,改正过来,与“有则改之”意同。
(二十二)
原 文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 文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
读解心得
文王武王之圣道,就客观地摆在那儿,学不学到关键看个人。贤愚之别,也体现在学道的大小境界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圣人无常师,只要对家、国、天下有益的都可以学,不必有固定的老师。孔子就没有固定的老师,相传只跟老子请教过问题。越是没有固定的老师,没有固定的教育体系,越有更大的兴趣,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当然,孔子时代的无体系教育和自学成才与我们今天的教育体系不可相提并论,因此也不应成为知识芜杂不成体系的诟病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