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会典》从初修到三修颁行,经历了90年的时间,历孝宗、武宗、世宗、神宗四朝。他们向内阁下述敕谕,并亲为本书作序,反映出他们重视的程度和具体的要求,也显示出这部书在官修史书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
四、《元史》的修撰
《元史》210卷,包括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记载了从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至元顺帝28年(1368年)160余年的历史,是明代初期官修的史书。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军攻克大都,元朝灭亡。徐达率兵进入大都,获得了包括元13朝实录在内的各种资料。这年十二月,明太祖命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前起居注官宋濂、漳州通判王祎为总裁,从各地征召汪克宽、胡翰、宋僖、陶凯、陈基、曾鲁、高启、赵汸、张文海、徐尊生、黄篪、傅恕、王锜、傅著、谢徽、赵埙“山林遗逸之士”16人为翰林院国史编修官。次年二月,正式在南京天界寺设史局修撰元史。
明太祖对元史的纂修十分重视,他曾面谕修史诸儒,“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故一代之兴衰,必有一代之史以载之。”他叙述了元初“君臣朴厚,政事简略,与民休息,时号小康。……至其季世,嗣君荒淫,权臣跋扈,兵戈四起,民命颠危,虽间有贤智之臣,言不见用,用不见信,天下遂至土崩。然其间君臣行事,有善有否,贤人君子,或隐或显,或言行亦多可称者。今命尔等修纂,以备一代之史,务直述其事,毋溢美,毋隐恶,庶合公论,以垂鉴戒。”[11]明太祖这番话的用意无非旨在“重鉴戒”,总结前朝历史的经验教训,这反映了他深刻的历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