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不仅在首都设立中央官学,而且也在地方上开办郡国学校。最初只是一些热心教育的太守进行办学,北魏建国之初,常山太守张恂就曾因兴办地方学校,受到过拓跋嗣的称赞。拓跋焘时期,秦州刺史薛谨也在地方立学校并亲自考试诸生。然而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大办地方学校的人还应是献文帝拓跋弘。他接受李沂、高允的建议,下令于州郡治所各立学官。《北史·儒林传序》对此有明确记载:“天安初,诏立乡学,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后诏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八十人,中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生四十人。”从此,历经献文、孝文、宣武三朝,北魏地方学校呈上升势态。孝文帝时,西兖州刺史不仅在郡国治所建立太学,而且在县、党中普遍建立乡学。只不过,地方郡学的建立是不平衡的,而是依当地官员的热心与否为转移。孝文帝时期,安南王上书反映一些州郡乡学没有建立,要求朝廷派四名博士去地方进行督导。在官学教育中,北魏不仅保留并传扬了儒学经典,而且兼顾佛学与道学。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它还承继了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好的传统,特别设立了律学、算学博士,以教授和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宣武帝拓跋恪之后,政纲混乱不张,战乱迭起,乃至出现东、西魏分立的局面,官学教育逐渐衰落,并最终陷于停废状态。
相关影视:反斗神鹰全集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