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新教育思潮和新教育运动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对教育领域的封建复古守旧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各种西方的新教育介绍到中国来。陶行知在南京高师工作时积极介绍西方教育科学和教育发展趋向,发表了很多文章,主张改革旧教育,提倡新教育。他说人们常说“教育救国”,但不革新教育“不足以达救国之目的”。[3]
为什么新学办了多年仍是老样,中国教育还是旧而不新?怎样革旧求新呢?
还在1919年初陶行知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一文中分析了教育思想存在的种种弊病:一是“依赖天工”,不思变革,“成败利钝,皆委于气数”,“是役于物而制于天,安得不为所困哉?”二是“沿袭陈法”,因循守旧。三是“率任己意”,从事教育的人不懂教育,“偏欲凭一己一时之意,以定进行之趋向”,主观武断。四是“仪型他国”,以照搬外国为能事。五是“偶而尝试”,一种新学说发生,“必有人焉慕其名而失真意,其弊也弥近似而大乱真”,偶而尝试,“中途而废矣”。
他特别批评“因袭陈法”与“仪型他国”的时弊,与以后进而高举批判传统教育与洋化教育的旗帜,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
教育的革新和因循守旧复古是对立的。陶行知指出:“彼泥古之人以仍旧贯为能事。行一事,措一词,必求先例。有例可援,虽害不问;无例可援,虽善不行。然今昔时势不同,问题亦异。问题既异,方法当殊。故适于昔者未必适于今。徒执古人之成规,以解决今之问题,则圆枘方凿,不能相容,何能求其进步也?”不除“因袭陈法”之弊,就不能“求教育之刷新进步”。